Vlog 来袭:短视频装不下的表达欲

From VLOG社区 June 21, 2021 by views 3015

一.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定义与诞生

视频博客(Video weblog 或 Video blog,简称 Vlog),源于 blog 的变体,意思是视频博客,也称为视频网络日志。

其“策源地”YouTube 的定义非常简单粗暴:一种个人创作的视频类型,最大特征是有人对着镜头说话。2009 年 Vlog 这个词在美国出现,并被收录进韦氏大词典。2012 年,YouTube 上出现了第一条较为成型的 Vlog。如果把 YouTube 上的所有 Vlog 按热度排个名,排名第一的会是凯西·奈斯塔特(Casey Neistat),作为一名职业 Vlogger,奈斯塔特被奉为“Vlog 之父”,已在 YouTube 平台吸粉 1065 万。

入土中国

尽管国外的 Vlog 市场已经十分成熟,但 Vlog在中国仍可谓是新兴“舶来品”。

美国的 Vlog 风潮大概在 2016 年吹入中国。16 年加拿大华人冬瓜孙冬山开始尝试制作以搞笑内容为主的 Vlog,被圈内人称为“中国 Casey”。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迅速增长以及国内短视频行业爆发式发展,越来越多人倾向用 Vlog这种“影像 + 音乐”的方式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

Vlog 来袭:短视频装不下的表达欲

二.短视频与 Vlog

其实短视频和Vlog,本质上还是不同的物种,形式、内容、平台等原因注定了 Vlog 与短视频是两条没有交集的铁轨。

瞬间吸睛 vs 从容记录

短视频必须高效利用时间,确保每个镜头都有意义,要在 15 秒内通过视觉或听觉让受众得到某种情绪上的刺激,因此追求的是“惊艳”“炸裂”“爆笑”的那一瞬间。

Vlog 时长一般为 4-10 分钟,叙事变得从容很多,需要依托作者的人格魅力,缓慢将观众带入内容主题,Vlog 没有那么多刺激,要有条不紊地讲述一个故事,或有理有据地表达一种观点,它承载着更多互动性、分享性和对话性。Vlog 与短视频是“分享”与“秀”的本质差别,“秀”更多的是“博得眼球”,“分享”能够完成情感联结,形成独而不孤的情感体验。在渠道、场景等越来越重要的短视频市场中,Vlog 有着很明显的内容驱动特征,其所呈现的思想性是很多受众所关注的。

审美区隔与视觉消费

与“快手”偏草根、抖音偏酷炫的的审美取向不同, 视频博客呈现更强的审美区隔。让·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的符号可以标记自身所处的阶级 , 消费是一种彰显个人品位的途径。

视频博客作为一种以年轻人为内容生产主体的文化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精致、脱离土味、审丑与恶搞,品味隔离改变了短视频内容消费者的偏好。正如南京大学周宪教授所言,视觉消费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体验性消费,消费过程中商品或服务重要的不只在生理上和物理上对消费者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因此,Vlog 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视觉快感的满足,并且能够产生自我认同的满足感,一种社会意义实现的愉悦感。

从过程中看,这种体验就是当下流行的所谓格调或品味的塑造和强化。

媒体属性与社交属性

“不同于短视频记录一个故事,Vlog 更像是记录一个灵魂“当制作者们在好好的用内容来讲好一个故事的时候,许多 Vlogger 在不知不觉间便已经完成了用灵魂去叙述一个故事的壮举。”孙东山在知乎上的回答,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了 Vlog 不同于其他形式视频内容的独特之处: Vlogger 与粉丝更易形成“亲密关系”,虚拟社交与现实的界限逐渐模糊,粉丝成为长期追随者,逐渐达到社交的本质目的。

社交的本质是通过高频率的互动让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相比于重在娱乐和吸睛的短视频,Vlog 的记录特质让其成为一把社交利器。如果说短视频承载的是媒体属性,那么 Vlog 承载的便是社交属性,由于其发源地 YouTube 不是单纯的视频平台,所以 Vlog 可以说是社交驱动的,因此Vlogger必须拥有比短视频红人更强的人格魅力、更稳定的创意、更专业的视频设计及制作能力。

能否长期稳定产出有趣的内容,是 KOL 维持粘度的关键。Vlog 有极强的用户粘性并不只是因为内容,更多在于“人设”,在更为真实的分享中,塑造自我 IP 标签,是个人气质的展示。

三 .Vlog 与直播

相同的日常化趋向

某种意义上来说,Vlog 作为一种影像内容,本质是电视真人秀与互联网直播的综合体:尽管最终呈现出的是经过剪辑编辑、与观众有时间差的独立视频,但是其内容所展现的并非真人秀的戏剧化情节,而是与直播相似的“普通人”属性。Vlog 的核心,恰恰正是与直播不谋而合的日常感。

青出于蓝的沉浸体验

Vlog 满足了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麦克卢汉有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影像作品带领我们脱离时空限制,去亲历另一个历史时期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人们看 Vlog,看他人的一天,另一个真实的人在屏幕那边吃喝玩乐过他/她的一天,屏幕这边的自己仿佛也体验了一番这样的生活。

直播同样具备代入感,但相比之下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 , Vlog 是一种更加具有高情态性的视觉画面。视频中往往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的常态,在色彩饱和度、亮度和色调上具有高情态性 , 能够使人身临其境,将观众很好地代入。

从 “界面”的概念角度 , 当屏幕界面上的电子文本呈现在面前时 , 主体首先假想自己是他人 , 然后再以他人的视角想象自我。以主人公为中心,对着镜头说话的变相“直播”,给观众带来一种“云体验”,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

实时与延迟

对用户而言,目前 Vlog 所依托的平台虽缺乏直播中聊天、打赏等成就感激发机制,但在专心收看影像作品的过程中,观众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屏幕另一端创作者的情绪及思想,并从而引发强烈、细腻的感性共鸣。例如许多 Vlogger 会通过在镜头前哭泣、保留没对焦或破损的镜头等来增强其“刻意”制造的“真实”脆弱感。

站在创作者的角度,Vlog 相对于直播有一定的延迟性,可以保留了一定艺术主体性,也为个人隐私留有了余地:与直播间内大家对主播的“全方位凝视”不同,Vlogger 对入镜的场景、人物、时间等拥有更大掌控,并可以通过画外音、字幕、音乐等元素来对内容进行选择性渲染。从这个角度说,创作者对作品内容、传播方式等保有更多主动决策权。

四、“Vlog”的人群画像

“自恋”的表达者

“举着摄像头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对于含蓄的中国人来说,在 10 年前或 5 年前,可能仅仅是“叛逆者”的壮举。但千禧一代们的想法截然不同。澳洲专注于视频传播与制作的 Deli 广告公司曾基于千禧一代做过调查发现,这一代人更为“自恋”:不屈从规则、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站出来发声,比起成为追随者,标新立异的千禧一代,则更喜欢成为趋势的“话事人”。而 Vlog 以其独特的内容形态成为了他们追求自我表达,凸显个性最便捷的方法之一。

因此 Vlog 背后,其实是年轻人自我表达的悄悄膨胀,普通人拍 Vlog 的意义就是“记录”,通过对自己的关注和督促,成为更好的自己。它借助记录生活为模板,表达观点,展现生活方式,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另一种日记的形式,帮人厘清思绪,总结阶段的人生。

快节奏、高压的生活让人们变得急功近利,不敢慢下来,录制 Vlog 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在寻求一种仪式感。对于观众来说,同样是一种间接参与的仪式体验,这些体验可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的。

Vlog 集公开性和个人私密性于一身,有着很强随意性和互动性,“人格属性”也许是它最大的魅力。在相对开放环境下长大的 90 后崇尚个性化,不同于前人写日记要小心翼翼地锁起来,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们有着十分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欲望,也就更容易接受 Vlog 这种形式,Vlog 给了人们记录分享表达自我的机会。

求陪伴的空巢青年

青年志发布的《年轻人趋势报告》指出,如今年轻人在追求自我的同时,丧、孤独、抑郁也是真实强烈的内心感受。个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年轻一代的群体归属感。

记录型的内容通常都有陪伴的功能,例如直播、吃秀等,Vlog 也不例外。Vlog 满足了用户表达自我的欲望以及社交需求,但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空巢青年的陪伴需求。Vlog 形成的情感联结准确地启动了年轻人“多巴胺按钮”。

用户通过观看 Vlogger 的日常,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替代性满足。Vlog 可以缓解压力 , 最重要的是 , 它让年轻人与他们的同龄人保持联系和融合。通过追随自己喜欢的Vlogger,你感觉认识他们,甚至是他们的家人、朋友,突然间你也觉得他们是你自己的私人朋友。这是非常令人上瘾的。Vlog 中作者与观看者通常保持着较近的距离,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内容专注生活琐事也会让观众更有交流感。这时候,体验时间的流逝,对于观众来说就是一种陪伴和放松。

屏幕外的窥探者

Vlog 如同一本公开的“视频日记”, 允许网络空间里的他人围观自己生活的一隅。每一个社交的参与者都有一个想象中的观众。社交规则中对窥探行为的抵制 , 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人们的隐私多么需要旁人的参与。

Vlog 用“共享生活”的方式围观生活 , 这种“共享”无疑是 Vlog 最吸引人的点。看着视频里其他人的生活,我们会暂时地从自己的生活里跳脱出来,走进一个“陌生人”的生活。Vlog 大大满足了许多粉丝对别人生活的“窥探欲”。

追随小众社群的千禧一代

人格测试与咨询机构 Disc insights 曾经通过调查千禧一代,试图揭示他们看似“什么都不在意”的背后,实施行动的驱动要素。最终结论有些出乎意料:比起前几代人,千禧一代更为复杂而敏感。

过往,人们付诸行动的动机主要是金钱或地位 , 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晴雨表。但千禧一代并非如此,对于让他们来说,从事一项能够表达他们隐藏的激情的任务时,才会表现出 " 良好的态度 " ;相反,如果一个人任务与他们的主要激情或行为偏好不一致,无论回报会多么丰厚,许多人仍然提不起 " 兴趣 "。

从这背后,或许可以找到 Vlog 备受关注之因。“单纯从感受上来说,打个比方,看抖音就像快餐文化像吃汉堡王、KFC 这样速度快当然味道也不错的快餐,人人都愿意了解参与;玩一闪,更像是去比较高档的餐厅吃饭,会有更多品味的地方,因此也不是人人都会热衷研究。一闪上线之初并不开放注册,拍的好的人才有邀请码,因此积累了一批原始高质量的摄影爱好者用户。这样的小众社群,内容优质,用户体验棒,既有工具属性,又有社群属性,满足了千禧一代追求品质、小众的个性表达。

五.写给别人的日记?

研究表明如果某个视频需要 5 秒以上的时间缓冲,那么一般观看者就会放弃观看,等待缓冲的时间每多一秒,选择点击其他链接的观看者就会增加6%。5G 网络即将上线,影响我们观看的将不再是网速卡顿,而是“内容卡顿”。

开始拍 Vlog 的门槛很低,要拍得好 Vlog 的门槛却很高。大多数 Vlogger 只是简单记录,缺乏个人风格这种软实力,大部分内容是对所属领域PGC 内容的承袭。缺乏创意、内容重复,看多了难免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非虚构、记录个人生活的 Vlog 只能“生活向”?“日常”是吃饭逛街、见朋友、去旅行,Vlog 的内容讨论是否止步于此?

把 Vlog 影视化,加入精神内核,Vlog 的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纯粹的娱乐,而是有着专业策划、精美包装的 PGC 内容。

Vlog 的素材经过修剪与构思,那么它究竟是用来记录生活,还是一个被审判的作品?很多精彩的Vlog 都是一些普通人无法体验的、好奇的生活方式和状态,那无脚本、非编剧向的生活内容与艺术性强烈的微电影是否矛盾?

仔细的去分析 Vlog,大部分人的 Vlog 都是线性时间的单一主人公依靠因果关系连贯现实的小电影。其实把 Vlog 发出来的人都应该有需要被人理解的渴望,带着这种渴望自然而然会找到自己表达自己的方式。Vlog 本质是记录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增强叙事性只不过是找到一个更好的展示自我的方式而已。

生活有太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首先造就了 Vlog 的观赏性,其次当视频日记遇上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记录的同时由于他者的围观,多多少少是一种经过“美化”之后的日常生活,一个好的 Vlog 不可能是完全脱离编排或编剧。

Vlog 是关于真实生活的,但看起来又不像直播那么粗糙,也不像真人秀综艺那么虚假。因此除了承认生活有其荒诞之处,Vlog 与剧本创作的结合也可以得到神奇的契合,毕竟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参考资料

[1] Vlog 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视觉说服视角 [J]. 张昕 . 青年记者 . 2018(17)

[2] 网络视频分享中的“自我呈现”——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的观察与思考 [J]. 王长潇 , 刘瑞一. 当代传播. 2013(03)

[3] 短视频的“下半场”开始了吗 ?[J]. 任陇婵 . 视听界. 2018(05)

[4] 短视频 : 移动视觉场景下的新媒介形态——技术、社交、内容与反思 . 朱杰 , 崔永鹏 . 新闻界 . 2018 (07)

[5] 探究国内 Vlog 发展现状——以哔哩哔哩为例 [J]. 邱意浓 . 西部广播电视 .2018(23)

[6] 当代文化语境下中国私纪录影像特征分析与价值呈现. [D]. 于洁 .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7] VUE 创始人邝飞谈 Vlog:没有自我表达的视频,更像是旅游宣传片 [EB/OL].http:www.sohu.com/a/280577176_141927.

[8] Vlog:95 后世代的新镜像 [EB/OL].http://www.csmrpku.com/archives/11778

TAGS:短视频 Vlog 剧本创作